在这无尽的生命面前,遗失了框架,省去了挣扎,看着那曾经过往的颜色,正淡淡地褪去,如同山野之花,或荣或枯,散尽了粉饰;如同窑中之瓷,亦得亦失,撇开了浮华。是的,这正是王风与韩青的“隐居”生活,在山郊美景与青风窑的陪伴下,他们相知相悟,享制陶之乐,寻生活之道,以瓷养心。
曾有位朋友看着王风的作品说:“我没有看出它有多好啊!”王风答:“是,我也一样,这作品跟所谓的‘好’没有关系。我只是感动于它不掩饰,也似乎不期望有多好,只是安静地做自己。”在王风眼中,烧制柴窑,要顺其自然,不能总想着烧出什么惊世佳作,但求一个尽心尽力的过程。若要谈及柴窑的成功率,他坦言这是难以定夺的,因为窑中的每件物品都有可能成为一个人的挚爱。比如有人喜爱器形规整、釉色完整的,有人则欣赏造型奇异、釉面残缺的,择其所好,其实也是一个碰运气、结缘分的过程。“柴窑出品的釉色,凭借的是自然落灰与火焰的方位,这是你无法控制的。这好比用气窑烧制前,你给一件器物上釉,一样无法通过釉水的颜色分辨它未来的色泽。”韩青说着,调和起手中的釉水来。挂釉用的水,取自天然的草木灰,多是些豆壳、麦子秆、玉米梗、艾蒿、竹叶等烧磨成灰后制成的。“我会在调釉时不断尝试草木灰的比例、分量等,但大多数时间,都是顺其自然的‘无心之试’,所以也许下次再烧,便不得其色了。”韩青调制的釉料,多为青风窑的气窑作品所用,一窑出一色,颇具些神秘色彩。